徐老師在三年級帶了兩種預測方式,一種是逐課從標題預測文章內容。另一種是整冊預測(參考遠芬老師的教學案例-國語課本,致命的吸引力)。
- 從標題預測文章內容:呈現標題,請孩子聯想自己的經驗或是合理的猜測文章內容。閱讀之前,預測可以督促學生多用思考,也可以幫助學生有閱讀目標,拿到一篇文章,不是逐字逐句地唸過,就算「讀」過了。
- 整冊預測:在孩子熟悉從標題預測的閱讀策略後,三年級下學期一開始發課本時,唯獨國語課本暫存老師這裏,營造稀世珍寶的氛圍。接著,學生從整冊14課課文標題,逐課預測文章內容以及文體。把學生拉高一個層次,看看整冊有哪些文章,是屬於哪些內容?(故事、人物、介紹……)檢測學生經過一學期的「預測」訓練,是不是具備抓取標題關鍵字的能力。
標題預測好好玩-進入課文的前哨站
教學時間:半節課
內容深究前的重要暖身活動
教學時間:半節課
內容深究前的重要暖身活動
呈現課文標題後,通常有幾種問法,可以培養學生自行發問的能力。如果我們常常進行預測活動,學生就能習慣,看到標題自我提問,有了預測能力,拿到一本書,從書名學生預測聯想,引發興趣後,便能迫不及待地翻閱精彩內容了。訓練真的是有果效的,記得期末,上第十三課『曹沖秤大象』時,我只是在黑板上寫標題,一向閱讀興趣缺缺的小凱,竟然不假思索的說:「我知道,這個標題可以讓我知道課文是說曹沖在秤大象。」
我們可以這樣問
1 你認為在這個故事裡會發生什麼事情?
2 你想從這篇故事中知道什麼事情?
3 從標題你可以知道哪些事情?
4 從標題你會想到哪些事情?
例子一:以「小河豚學本事」為例
你想從文章中知道哪些事情?(自我提問的訓練)
為什麼你會這樣說?
你是根據標題的什麼線索提問的?
班上的學生就能抓住文章的關鍵字是『學』。所有的問題都圍繞在『學』這個字上,接著就有學生提出:為什麼要學(原因)?怎麼學的?學了做什麼用?(解決)結果帶來什麼好處?能夠這樣提問的學生表示他們已經具備了故事的概念-問題、解決、結果。徐老師非常地被激勵,因為這一篇文章是閱讀樂園長篇文章,安排在第七課(學期中)後,也就是經過半個學期的訓練,學生能夠如此運用自我提問的方式閱讀,不僅能夠預測故事發展幫助自己更加投入文章,也能夠發揮想像力來閱讀故事呢。
翰林版三年級上學期閱讀新樂園
例子二:以「用膝蓋跳舞的女孩」為例
從標題你可以知道哪些事情?
為什麼你這麼說?根據標題什麼線索?
你想知道哪些事情?
除了故事外,三年級下學期增加了跟人物有關的文章,很快的,孩子可以從標題得到很多訊息-沒有腳、女孩、興趣等,為了堆疊孩子的預測能力,提高到學習人物的策略,徐老師進一步提問,這些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哪些事情?幫助孩子知道學習人物需要知道他的身世背景、興趣、性別等等,可以增加孩子對人物學習的深度。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預測能力能夠不停的堆疊,使得預測的能力越來越精準。
翰林版三年級下學期第四課「用膝蓋跳舞的女孩」
整冊預測-檢測學生抓關鍵字的能力
開學前,還沒發國語課本前
教學時間:一節課
1.讀課文題目:要有感情的讀出來
2.猜一猜課文內容說什麼?
3.想一想課文可能用哪一種方式(文體)寫出來
4.翻開課本找一找,快速瀏覽內容,看看猜對了嗎?
整冊預測真的很好玩,由孩子自己當家作主,圈關鍵字、做合理推測、無限想像與理性推測在教室活躍地跳動著,拿到課本的那一霎那,孩子彷彿得到寶貝般,愛不釋手的翻閱著。不過,這個活動實在需要花費到一整節課時間,或許可以進行一到七課,其餘7課,帶回家寫,隔天再翻閱課本揭開謎底。
開學前,還沒發國語課本前
教學時間:一節課
1.讀課文題目:要有感情的讀出來
2.猜一猜課文內容說什麼?
3.想一想課文可能用哪一種方式(文體)寫出來
4.翻開課本找一找,快速瀏覽內容,看看猜對了嗎?
整冊預測真的很好玩,由孩子自己當家作主,圈關鍵字、做合理推測、無限想像與理性推測在教室活躍地跳動著,拿到課本的那一霎那,孩子彷彿得到寶貝般,愛不釋手的翻閱著。不過,這個活動實在需要花費到一整節課時間,或許可以進行一到七課,其餘7課,帶回家寫,隔天再翻閱課本揭開謎底。
*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體現
* 標題圈關鍵字的訓練
閱讀經驗豐富的孩子,每一篇都是故事
紀錄上課猜一猜的活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