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

「3D」概念的教學才是真正的王道


美玉學姊愛社會科教學,其實,我也很愛教社會領域,尤其是高年級的社會包含了許多議題,這些議題幫助我更加了解孕育我的台灣寶地,拓展我對世界的宏觀。隨著孩子的課程腳步,不再畫地自限,反而生命更加豐盛。很喜歡跟孩子上社會科,因為,課程內容豐富,文史,經濟,地理環境、公民教育縱橫古今,上天下地,無所不包,更重要的是,我有很多教學方式,能將看似固定僵化的資料,轉化成有趣好玩又效果十足的「活動課程」。By 溫美玉

 

貼近生活經驗的中年級社會科

離開了高年級豐富有趣的內容,中年級的社會科內容以生活為主,三上的主題很簡單也很實際,包含家庭和學校生活。如果侷限於課文的文字內容,照本宣科的念給孩子聽,或是用孩子的話補充說明讓孩子明白,都僅停留在文字的訊息而已。像美玉學姐說的,3D」概念的教學才是真正的王道,既然名為「社會」,就是我們身所處、摸到、看到、感覺到的真正的生活。我們的生活絕對不是活在平面的文字空間,也不是活在影像的2D空間。而是立體再不過的3D」空間。

翻開社會課本,以家庭、學校為主題的社會領域,應該是充滿了活潑、有趣的課程,但是,生硬的說明文字、缺乏生活實際案例的課文內容,令人索然乏味。這麼簡單的東西,還要教嗎?無非就是充斥著教條式的道理、空洞的內容,怎麼會這樣呢?

說明文,是拓展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。以故事餵養的低年級的孩子們,知道這個世界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拼湊而成,知道這個社會是用一個又一個的經驗組成的,如何提煉孩子的生活經驗,讓他們可以用寬廣的角度去認識這個社會,以至於發展他們的世界觀呢?說明文正是提煉經驗裡的原理原則、道理,將孩子的眼光拉到更高的角度,有了原理原則的孩子,就可以用這個準度、心中的一把尺,去丈量、去檢測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社會。

每一種教材都有它的價值,老師是否能看出箇中的滋味,炒出最佳的一道佳餚呢?端看老師析理、穿透教材的眼光。我們要慶幸的是中年級的社會科教科書就是因為籠統,所以老師才有發揮的空間,透過訪問活動、製作海報、查閱資料、閱讀書籍等等,老師們可以做的更豐富、更精采、更精緻。
 

孩子該怎麼學?

既然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是「3D」立體的空間,孩子應該回到自己經驗本身,透過多元的學習方式,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,能自給自足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。學姊帶著高年級學生做了許多無數的精彩活動─個人分享或小組討論報告,戲劇展演,參觀記錄發表,辯論,海報設計,寫作評論促使孩子主動理解或是探索新知,求知的同時,情緒是波動的,也許痛苦,也許歡欣,更多應該是工作時的掙扎與事件完成後的成就感,然而,最終卻能完成教育部的理想:「讓孩子學到帶著走的能力」。
中年級的學生有什麼能力?有些人覺得孩子太小,表達能力不足、學習方法不佳,進行這些教學活動勢必費時費力,沒錯,這的確會發生,也是學習歷程必然的過程,但是,沒有開始,就絕對不會有任何開花結果的時刻。雖然,我並沒有完整帶過中年級(過去曾經帶過四年級一年的經驗),但是這是一種眼光,對孩子的眼光、對學習的眼光,恩師吳英長老師曾說過,成為一個老師,需要有眼光。不在乎我們帶幾年級、不在於我們教什麼,而是我們有怎麼樣的眼光會決定我們如何教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